本文作者:xinfeng335

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-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与现代剂量

xinfeng335 -60秒前 68
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-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与现代剂量摘要: 本文目录一览:1、荆防败毒散和人参败毒散的区别2、人参败毒散方解...

本文目录一览:

荆防败毒散和人参败毒散的区别

1、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,姜,薄再加荆,防。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。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。

2、【鉴别】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去人参、生姜、薄荷,加荆芥、防风而成,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,为祛风散寒、除湿解表之剂,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。原用治疮疡初起,寒热无汗者。

3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赵琰介绍,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的《摄生众妙方》卷八,由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、生姜、薄荷3味药,再加荆芥、防风2味药变化而来,具有辛温解表、宣肺散寒的功效。

4、如果你说的是组方差不多的,基本可以视为一方。另外败毒散有不同的配方,也可以用于小儿惊风和其他,败毒散的方子很多很多。

5、饮荆防败毒散,更以牛粪烧存性为末敷之而愈。

人参败毒散方解

1、柴胡散热升清,协川芎和血平肝,以治头痛目昏,前胡、枳壳降气行痰,协桔梗、茯苓以泄肺热而除湿消肿,甘草和里而发表,人参辅正以匡邪,疏导经络,表散邪滞,故曰败毒。

2、【鉴别】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去人参、生姜、薄荷,加荆芥、防风而成,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,为祛风散寒、除湿解表之剂,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。原用治疮疡初起,寒热无汗者。

3、柴胡辛散解肌,和解退热;川芎活血祛风,善止头痛,共为臣药。

执业药师2017中药学重点:败毒散中药方剂简介

一般来讲,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,具有清热、泻火、凉血、解热毒的作用,性属寒凉,如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大黄等;反之,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,具有温里散寒、补火助阳、温经通络、回阳救逆作用,性属温热,如附子、干姜、肉桂等。

二陈丸 处方:二陈丸是由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四味中药配伍组成的方剂。

学术价值: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年来传统药学成就,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。不仅对中药、藏药、蒙药、维药、傣药及苗药的教学、科研、临床治疗、开发、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,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本品除散风祛湿止痛外,又能发汗解表,善治少阴经伏风头痛、风寒表证及表证夹湿等。(1)治头风头痛。常与白芷、藁本、川芎等同用。(2)治风寒表证或风寒表证夹湿。多与羌活、防风、荆芥等同用,如荆防败毒散。

(1)治肺热咳嗽,阴虚燥咳。治肺热咳嗽,咯痰色黄,常与贝母、黄芩、桑白皮等同用,如二母宁嗽丸。治肺热伤阴,燥咳无痰,常配贝母,即二母散。(2)治阴虚消渴。可配葛根、天花粉、五味子等药以增强药力,如玉液汤。

中成药: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。 第一节 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中药制剂的原料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提取物(总提取物、有效部位、有效成分)。

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-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与现代剂量

败毒散和参苏散在主治的区别?

1、功能主治 益气解表,疏风散寒,祛痰止咳。用于身体虚弱、感受风寒所致感冒,症见恶寒发热、头痛鼻塞、咳嗽痰多、胸闷呕逆、乏力气短。

2、功用:散寒祛湿,益气解表。主治:气虚,外感风寒湿表证。憎寒壮热,头项强痛,肢体酸痛,无汗,鼻塞声重,咳嗽有痰,胸膈痞满,舌淡苔白,脉浮而按之无力。参苏饮 功用: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。

3、参苏饮和败毒散均属于扶正解表,参苏饮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,主治外感风寒,内有痰湿之证。气短懒言,倦怠乏力说明此人正气不足,鼻流清涕,咳嗽痰多说明此人痰湿较盛。

扶正解表剂——气虚兼外感者,用益气解表之败毒散介绍

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表证,法当解表散寒祛湿,气虚者又当益气扶正。方中羌活、独活辛温发散,散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,为君药。川芎活血行气祛风,柴胡散邪解肌行气,2药既助君药解表散邪,又畅行气血而加强止痛而为臣药。

中败毒是一种药剂,可以去火 散寒祛湿,益气解表。 主治气虚,外感风寒湿表证。憎寒壮热,头项强痛,肢体酸痛,无汗,鼻塞声重,咳嗽有痰,胸膈痞满,舌淡苔白,脉浮而按之无力。

败毒散 中医角度分析近期感冒流感 【出处】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《小儿药证直决》 【分类】 解表剂-扶正解表 【组成】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【功用】 散寒祛湿,益气解表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xinfeng335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yadono.com/post/6357.html发布于 -60秒前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